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何山:“老照片”的回忆

何山 新三届 2023-12-15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人物名片


何山


何山,1948年出生,河北遵化人,1968年参军,1975年转业到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分配至全国人大法制委从事立法工作,198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现为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亚太消费者法研究联谊会主席,中国卫生法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卫生法学国际研究院院长。何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领域的领军人,著述甚多,贡献不菲。

 


《“老照片”的回忆》曾于2008年3月15日写好,无奈对现代化的计算机极为笨拙,全丢了,只得再“回忆”,重写总不如初创激情时思绪翩翩写的顺溜。


入学后不久,我在学校三角地宣传橱窗看到一则学生摄影组的招生启事,这是校党委宣传部专职摄影干部桑祥森老师办的,招收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到他的摄影组。


中学时留个影不算,我的影龄可从1970年参加法医学习班算起。那时我在罗浮山当排长,部队为培养保卫干事,选送我到惠阳保卫组学习。文革期间公检法被“砸烂”,保卫组履行着部分公安、法院的职责。


保卫组举办法医学习班,学员多是地方医院的医生以及我等三名部队人员。数月下来,勘查几个现场,解剖6具死尸,毕业的体会是决不能干法医。这项工作整天和死人打交道,有股难言的恶心不说,法医勘验鉴定他杀自杀人命关天责任太大。


法医学习班也有快活的事,那就是刑侦摄影,这是学习班里的一课。学业后我在广州买了一架海鸥4c型相机,能照120的,也能照135,连皮套大概120元钱,那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北大的照片大都也是用它所摄,这架相机一直使到尼康fm2替换才退下休来。


担任保卫干事期间,公家配有两架相机,拍了不少部队训练的照片在礼堂展出。1976年清明节跟着凑热闹,冒着相机差点被砸的危险拍下的“四五”照片,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


可能是这点“经历”,很快便得到了录取通知,是北大另一位专职摄影的李老师到宿舍找我的。被录取的还有新闻系的孟晓苏和哲学系的邹士方。毕业后他们各奔东西,孟晓苏后任万里同志秘书、中房集团总裁、党委书记,邹士方分配到人民政协报,听说向政协委员索要字画被判刑。


在摄影组期间,1980年暑假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北大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青年摄影家讲习班,班主任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绍芬,授课老师全是中国摄影名家,如老一代革命摄影家吴印咸、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跟随傅作义起义的黄翔将军、新华社体育摄影师胡越、拍万里长城的人民画报记者何世尧、拍周总理标准像的大北照相馆师傅,还有画家范曾等人,我听了全部讲课,受益匪浅。


第二年暑假,桑老师又举办全国高校摄影老师的学习班,授课人是拍黄山风光而著名的华东师大的张老师和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一位女摄影老师,上次的摄影名家许多又被桑老师请来讲课。学习班结束时,成立了中国高校摄影家协会,桑老师任主席,我被聘为名誉会员,这是协会唯一的学生会员,唯一的名誉会员。


以后相片多了,就弄了个《河山摄影作品集》。小集子还分五大乐章,第一乐章叫战士之歌,第二乐章叫“四五”之歌,第三乐章叫北大之歌,第四乐章叫山河之歌,第五乐章叫四海之歌,瞎诌呗。毕业20周年时,同学会编了个响彻中外的纪念册《难忘的七柒》,里面的“老照片”绝大部分由我提供。


这次入学30周年,显摆的范围比上次宽些,因为第三乐章北大之歌又分了六部分:一、读书。二、未名湖。三、体育。四、郊游。五、南京。六、广州。这些黑白的方寸画面,凝聚着北大四载的瞬间,它是我们青春的写照,77级情谊的见证,永不忘怀的缩影。

 

2008年3月31日




一 

“加工”毕业照

 


这张珍贵的1982年1月21日照的“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77级毕业合影”曾好番一番加工。像是海淀照相馆拍的,送来一看,是用过期胶片照的,底片上一片片灰蒙蒙的东西,洗出的照片大刹风景,不像样子。


这可怎么办?集合起来重照是不可能的。黑色不透光,把底片涂黑了照片不就白了嘛。我把漫画家杜春请来,他用墨汁在底片上小心翼翼地涂抹,特别是树杈杈那。终于,加工完毕。大家看到的是黑白分明的77级毕业合影。 

 

成才之路


 


一天下午,我背着相机在未名湖畔的土丘间行走。突然,眼前一条弯曲的小路伸向前方,小路两边是一株株挺拔浑圆的油松,更有一名亭亭玉立的女生站在路边低头看书,画面美极了。


恢复高考后的北大学子刻苦攻读,他们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小路勇于攀登,这是一条成才之路。我立即掏出相机拍下了这张《成才之路》。一种感觉吸引着我向这名学生走近,她一抬头,唉,怎么像清华的女生。


这幅《成才之路》也在校报等刊物上看到几次。十年后再觅那条弯弯的小路怎么也找不见了。 

 

上下求索


 

《上下求索》摄于1981年6月16日的图书馆。小陶在上求,小魏在下索。 

 

在夕阳下

 


这张照片摄于1981年6月17日19时的未名湖畔,画面中作模作样的是刘从欣和顾功耘。 

 

见缝插针

 


大学的光阴一半得耗在外语上,同学们除小顾这样的天才外,都抓紧一切时间背单词,甚至在买饭排队时。《见缝插针》摄于1981年6月11日中午的学三食堂。 

 

边吃边看


 


陈鲁涛边吃边看,有那么用功吗?1981年6月11日摄。 

 

也是学生自习的地方

 


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不像中学那样,宿舍便成了大家的家。1981年6月18日到37楼国政系学生宿舍,同学们很配合,就拍下这张《也是学生自习的地方》。 

 

占座

 



书包占座可谓北大图书馆一景。我从未去过图书馆上自习,听说有此景,1981年6月10日便去拍了这两张照片。你看,“一同学”呼吁“不要为懒惰的同学开方便之门”,无奈人微言轻,书包还是以满为患。


不知如今还有无此景?若无,是管理跟上了,还是没那么热情了?

 

 


《投》摄于1981年4月的法律系田径运动会。摄前,听张若愚老师讲,给袁赛路拍了几次都不理想,没照到球。因为在部队拍过投手榴弹的照片,心里有点底,就说,我去拍。那天,我把快门调到500分之一秒,就拍到了铅球。


不是要贬低别人,只是记载当年的真实。老袁那次推出12米81,平了校记录。他拿到照片,说看出了自己动作的缺陷。经针对性改进,五四校运会,他再次推破自己保持的校纪录。 

 

三届高校标枪冠军兰小梅


兰小枚


 

兰晓玫


上面那张照片起名为《三届高校标枪冠军兰小梅》,第二张摄于1981年4月的法律系田径运动会。当时认为她的名字就是兰小梅。她手榴弹投得比我还远,蒙胧中觉得不是梅花的梅,是一枚手榴弹的枚,就写为兰小枚。这次查通讯录,看写作兰晓玫,玫瑰的玫。到底是哪个梅、枚、玫? 

 

十一

风驰电掣

 

 

顾坚


 


1981年5月4日的校田径运动会上,有人告诉我,物理系那个小个子跑得最快,你注意照他。百米决赛中,我用追随法拍下了这张《风驰电掣》。疾飞中的小个子是清晰的,其它都是衬托他的虚。男子百米的冠军就是他,10秒几。


展出后的一天傍晚,我从三角地橱窗里正在取下《风驰电掣》,就听身后有人说:“老师,这张照片如果用完了就留给我吧。”我回头一看,正是照片中的主角。


学校宣传部要拍几位学雷锋做好事的好学生,第一个就是这位百米冠军。这次,我知道了他叫顾坚,是系里的优秀学生。其中经常为同学们买书,6月18日,我就在学生宿舍楼前给他照了张拎着一摞书的像。


毕业后到人大法委工作,一天,我的领导顾昂然主任说,顾坚是他的儿子。啊,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十二


 


这张《梅》摄于1981年元月的南京梅花山,冬日的梅花含苞欲放。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张美女照。洗出后,她立刻拿给他。 

 

十三

眼镜

 

当时就给这张照片题了《眼镜》二字, 这是1981年4月到大觉寺春游时照的。洗出来一看,全是眼镜,连不戴眼镜的小陶、小玫也戴着眼镜。

 

十四

龚祥瑞老师的授课艺术

胸有成竹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循循善诱



这组照片的名字是“龚祥瑞老师的授课艺术”,第一张为“胸有成竹”,第二张为“口若悬河”,第三张为“慷慨激昂”,第四张为“循循善诱”。


这是龚先生上课时给他照的。那天,我坐到第一排,用学校的135相机,一共按了四次快门。龚先生见我端着相机,便把粉笔盒等物品推到一边,以便不遮碍视线。


那节课他讲得十分起劲,中途可能是累了,想抽口烟,提提神,因为太投入了,顺手拿起粉笔当烟抽。我一怔,刚想按快门,肯定是不对味,龚先生已放下了粉笔。摄影是门遗憾的艺术。


照片洗出后,龚先生十分高兴,特别是“慷慨激昂”那张,我在系里的好多个刊物上都见过。

 

十五 

李志敏老师的山水画


 


大家熟知李志敏老师的字,孰不知李老师还有一手好画。那是1981年5月的一天,李老师邀我到他家。


1978年开学报到我晚到了两天,那天下午到系里报到,看见一位老师正在写毛笔字,我说是魏碑,他抬头看我,问我叫什么名字,还认得魏碑?从这以后,我认识了李老师,他也认识了我。


知李老师爱字,书法比法学还有名。有一天在学校三角地,见有人摆地摊卖字帖,有柳公权的、欧阳询的、赵孟頫的……许多都是1960年代初我们上书法课临摹的字帖。价钱很便宜,好像是一毛钱一本,记不清了。我一样挑一本,买了一大摞给李老师送去。李老师见了十分高兴,欣赏着古人的书法。听我说是在地摊上买的,他深沉地说:“那都是宝贝……”


李老师屋里挂满了字画,“这些画都是您画的吗?”字都是李老师的字,那不用说,但还有些苍松、山水画,原不知李老师还作画。李老师让我给这幅画拍照,说是他的代表作。也不知这幅画今落何处, 还有他那部手稿——《封建婚姻史》。


毕业后同学们一起写书,书名是金能刚起的——《中国现代生活法律百科知识》,我请李老师题写书名。李老师说:“我的字现在值钱了,别人求不动,但77级同学请得动。”


 那时的海淀,许多宾馆饭店都有李老师的字。校领导出访日本,李老师的字是校礼。三环路的紫竹桥建好后,桥上的“紫竹桥”三字是李老师的狂草,龙飞凤舞,很有气魄。可惜司机都不认识,不知道到哪座桥了。我还请李老师题写过《中国卫生法学会》的牌匾。


我又拟了古体法字一段话的式样求墨宝,法字斗大,诠释字小些。李老师欣然挥毫:“(法字古体)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兽也如山牛一角,古者神人以遣黄帝决讼,触不直”。这幅珍品可谓李老师书法艺术的巅峰。


李老师出殡那天,我揣上自己的作品《收养法概要》一书,当纸钱,给这位教我亲属法课的老师送行。


2001年婚姻法修订后,我出版了《婚姻法修订与实务》著作,封面右侧有彭佩云题写的书名,左侧衬底是李老师法字的书法。在书的最后一页,我写了《未尽的话》:“封面的‘法’字,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李志敏教授书写。在本书著作中,他的学生深深地怀念这位讲授婚姻法的老师。”

 

十六 

未名湖


 


拍了这张《未名湖》,还胡诌了几句:

 

未名湖


   一泓碧波,镶嵌燕园;清且涟漪,吞含着多少深情;她负有盛名,却又未名。几代师生、多少英杰欲为她冠以幽名雅号,可是谁也未能唤出。至今还是叫——未名湖。

   

展出时,李志敏老师还为这张照片题写了《燕园春》三字,可惜这几个字没有保留下来。

 

十七

崛起


 


1980年暑假参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一期全国青年摄影家培训班,期间扬起创作欲望,脑海里勾画出这样的一幅作品:一轮红日在圆明园废墟上冉冉升起,起名为《崛起》。于是凌晨4点起床,骑车奔往圆明园。北大至那路途近,一会便到大水法。


天亮那里已有了人,因时辰尚早,便和坐在石头上的老汉聊天。“这里怎么就剩这么几根石头了?”我问。老汉说:“八国联军(实为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石头烧不了。解放时西洋楼四周都是石柱,还有梁,剩个石架子。”“架子呢?”“村里农民凿石米,卖钱,都砸了。”


不知老汉说的这段是不是历史事实,如果是,血上加霜,愚昧是霜。闲聊间,太阳出来了。无奈前面一片树,挡着太阳。待看见太阳时,太阳已经变白了。唉,照张好相,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十八

大桥余辉

 


在南京实习期间,游览了金陵大大小小所有的景点。1981年元月至三台洞, 登上第三洞天:大江东去浩浩荡荡,铁桥与天际连一线,更有长河落日圆,暮色苍茫看劲松,好一派壮丽河山。随即拍下《大桥余辉》。听南京人小宋健说,还没见过这么远拍长江大桥的。

 

十九

中华门


 


南京的中华门宏伟,箭楼翁城正门保留完整,四重城门固若金汤,还有藏兵洞。1981年1月拍下这张《中华门》。


看到这张照片,总让我勾想起北京的城墙。那是1972年,我回京探亲。乘车在阜成门站下,准备换13路到三里河,一下车,怎么不见阜成门?疑是下错了车,再看站牌,明明标着“阜成门”,阜成门呢?梁思成的另建北京城何等正确!说红卫兵“破四旧”,小孩子能砸什么古建筑。


可怕的是为追求“政绩”而搞的“现代化”旧城改造,结果是所见城镇一个模样。前些年在所谓“危改加房改”口号下,许多四合院又被“推平头”,一夜之间能有几条胡同消失。我只能收集“秦砖汉瓦”赠四方,尽无用的微薄之力。 


北大法律系77级谢思敏同学推荐转载



北大新三届阅览室

何山:上课不记笔记,考试只得个"良"

谢思敏: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谢思敏:李克强同学指点我东瀛取经

陶景洲: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何勤华:给李克强班级上专业课的老师们

何勤华:当时不知道法律为何物

实习生李克强曾是电影原型人物

郭建梅:我是最典型的弱势群体,

但我们在做强势的事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陶海粟:准确踩到历史"点"上的儒商杨滨

 林双林: 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陶海粟:山西厅官杜创业

陶海粟:延长生命与活出精彩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方新阳:我曾一次又一次与大学擦肩而过

 王惠生:感恩林乎加,扩招上大学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王巍:一波三折的高考历险记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珊伊:我与北大日本留学生的同学情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重温王友琴的《未名湖,你听我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范东升:重回学校像第二次生命开始

袁钢: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

阎焱:北大才子37岁激流勇退

于慈江:回望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海子诗九首

雪汉青:为了漂泊的灵魂

熊国胜:拓宇是寿者,骄傲的寿者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上篇)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下篇)

陈红:逝水红颜

高远东:刘卫国,你在哪里?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王治河:贵胜王侯的燕园清贫岁月

黄爱平:用未名湖水浇灌学问精神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潘维:先师陈翰笙,上海左尔格小组幸存者

杜丽燕:张宗炳先生说“我不知道”

宋红:随贻焮师驾游巴蜀

陈平原:研究文史的第一流学者,

大都没有博士学位

李大兴:1980年的北京大学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关注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